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贫富差距过大首先是个重要的经济问题

贫富差距这个词,在以前很敏感,很少见诸于报端。因为即使是学术讨论,也很容易被人扣上意识形态的大帽子。一个现象很有趣,前些年很少有人被攻击为“右”,倒是很多人喜欢攻击别人为“左”。送帽子的和被扣帽子的,到底哪个是意识形态斗争遗毒,答案一目了然。讽刺的现实是,面对经济困境,媒体经济学家们一直在有意回避这个现实原因,顾左右而言他。面对当前宏观经济的种种难题,是时候公正地、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来研究一下贫富差距的问题了,因为它是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无关政治。不能再刻意回避、漠视、忽略这一问题,因为它就在那。

如果学术研究还设禁区的话,那么我们离真理只会越来越远。以前大家太容易将学术争论上纲上线,扯上意识形态。长此以往,不利于学术进步。

见到“均贫富”三个字也不要怕,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有多种,不是必须用暴力和革命的方式。可以用行政手段和货币、财政政策,实现均贫富的目标。回顾一下80年代的万元户,90年代的百万元户,到现在还有几个是富人阶层?十年房地产大潮,就实现了财富的再分配。下一个十年又是一次均贫富的过程,你准备好了吗?

 

垄断是市场经济的死敌。这一点,不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成果,也是西方近代经济理论的重要共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现实经济政策中,已经十分重视并采取措施极力避免这一问题。

1890年,美国国会颁布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反垄断法《谢尔曼法》,禁止垄断协议和独占行为。1914年颁布的《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及《克莱顿法》是对《谢尔曼法》的补充和完善。根据这些法律,一旦企业被裁定有垄断嫌疑,将可能面临罚款、监禁、赔偿、民事制裁、强制解散、分离等多种惩罚。一旦企业被认定违犯反垄断法,就要被判罚三倍于损害数额的罚金。

在供给端的垄断对市场经济有严重危害,已经是学界的共识。但是,在需求端(消费端)形成的垄断,却被忽视。需求端的垄断,其本质就是贫富差距。需求来自两部分,政府和民众。政府的需求指购买和投资,民众的需求指消费和投资。本文所指贫富差距即指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差距,也指民众之间的贫富差距。

贫富差距大有以下几种危害。

危害之一:市场定价机制失灵,配置资源效率下降

理论界认为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好,其理由是市场经济能够更合理地配置资源。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手段主要是通过价格,市场经济的价格是通过自由市场交易形成的。如果需求端的贫富差距过大,会使市场的定价机制失灵,会出现操纵价格的情况,会使市场经济的优势丧失,那时价格不但不会优化配置资源,反而会使资源错配,造成财富的浪费和转移。下面看一个例子。

2015925日,证监会通报了对9起案件作出的行政处罚,其中一宗“甲醇1501”期货合约操纵案却是针对“恶意做多”的。

据证监会表述,20141114日至20141216日,姜为作为现货市场最大的甲醇贸易商,控制42个期货账户,采取集中资金优势、持仓优势,连续买卖期货合约,同时囤积现货以期影响期货市场行情,操纵期货交易价格。

当交易市场中,参与各方资金实力相差悬殊时,价格是被大户和主力控制的,这一点炒过股的都知道,可惜有些所谓的“经济学家”不知道,他们炒股很少赚钱。有些研究价格的专家根本就不炒股,不参与市场,只会纸上谈兵。

危害之二:内需消费不足,宏观调控失效

西方微观经济学认为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这个结论没错。一是因为富人需要买的东西不多了;二是富人比较会消费,会积攒财富,否则也不会成为富人。穷大方是个普遍的现象,越是穷人越爱乱花钱,不会花钱是很多人贫穷的原因而不是结果。

但是西方宏观经济学并没有重视这个观点,也没有在宏观经济理论研究中引用。当一个社会80%的财富集中到20%人手中时,它的内需、消费是刺激不起来的。一旦经济发展模式固化,贫富差距固化,越是投放货币刺激经济,贫富差距越大,内需和消费越是起不来。这些富人很少能在国内找到要买的东西,会到国外购买高端商品和奢侈品,这个现象是不是很熟悉!对了,我们目前就是这个问题。

如果贫富差距过大,刺激内需和消费的宏观调控政策就会失效。一旦发展方式固化,就会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如果不用行政手段改变发展方式,扶持新的产业和新的富人(均贫富),那么永远也不可能越过中等收入陷阱。好在本届政府已经重视这一问题,要进行结构性改革。

危害之三:推高融资成本,金融对实体经济贡献减弱

如果贫富差距过大,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里,这部分人的议价能力远超穷人,会提高资金使用成本,推高社会融资成本。资产的投资增值会成为富人财富来源的主要手段,就是俗称的靠钱生钱。富人的大部分钱会投入到金融理财体系,很少进入实体企业,因为干实业赚钱又累又慢,比投资理财回报率低多了。如果这时没有找到病根,还是一味的印钱,释放流动性,只会让富人越富,穷人越穷。使资金留在金融系统,不进入实体经济。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贡献会越来越低,陷入恶性循环,越印钱,实体经济越缺钱,因为印再多的钱也得先分配到个人头上,再确定投资流向,多出来的钱都在金融系统内打转。我们目前就是这种情况,央行释放再多的流动性也没用,因为没人愿意干实业了。水再多,如果不往地里流也不长庄稼,这个道理农民懂,可是专家不懂。经济学家上山下乡接接地气是十分必要的,毛主席他老人家英明呀!

危害之四:技术创新动力减弱,教育的社会作用会降低

如果你很有钱了,你还会去点灯熬夜搞科技研发吗?对大多数人来说应该是不会了,不排除一些天才会痴迷于科学研究。但是宏观经济问题分析个别现象没意义。如果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形成利益分配模式固化,就会减弱社会技术创新的动力。如果贫富差距过大,白手起家变成很难的事,继承遗产是维持社会财富分配的主要方式,上学并不能改变命运。教育也很难打破财富差距的代际传承,使教育维护社会公平的作用大大降低。长此以往,会有暴力的非经济手段出现,重新均贫富。这个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朝代更迭背后的核心原因都是利益分配模式的固化和贫富差距的过大。这个跟炒股票一样,如果股票被几个大股东控制,散户是不会关心上市公司前途的,只会短线炒一把就走。

危害之五:利益分配结构固化,经济发展方式不可持续

    一旦社会产业模式固化,利益分配模式固化,会加剧贫富的差距,会形成贫富的代际传承。出现富二代、富三代和贫二代、贫三代,资金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后,金融业会繁荣,实体经济会衰弱。大家都在玩金融、玩投资、玩理财,国家产业安全会受到影响,综合实力会下降。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就不可持续,就会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必然走到改革的十字路口。

从世界历史看,完全靠金融业生存的国家,到目前只有美国实现了。当年的英镑作为国际货币时,英国的其他产业还是很发达的。

贫富差距多大算大?世界上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但是可以从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如果经济发展减速,进入中等收入陷阱了,那么贫富差距肯定是大了。如何确定贫富差距的大小就成了一个首要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痕迹:

寻迹之一:从国家统计局数据看贫富差距

衡量一个国家的收入差距,国际上通用的指标是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最大为“1”,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最小等于“0”,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但这两种情况都仅仅出现在理论上。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越大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我国的基尼系数是多少?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3年为0.4792008年达到最高点0.491,这之后逐年下降,2014年的基尼系数是0.469。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是0.3左右。接近0.5的基尼系数可以说是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世界上超过0.5的国家只有10%左右;主要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一般都在0.240.36之间。

因为统计局只统计了当年的居民一次分配收入差距,也就是说只统计了发工资时的差距。并没有统计财产性(投资理财)收入和固定资产、金融资产的差距情况。在今天,工资收入只占富余人群财富来源中很小的比例,无法真实反映居民的财富差距。还需要从其他方面寻找痕迹。

寻迹之二:从存款保险覆盖率看贫富差距

存款是中国人的习惯,可以从存款的差距判断贫富差距。这个银监会和央行可以轻松统计出来,但是涉及到个人隐私,这个工作不会做,也不可能公开。但是可以从存款保险制度的额度来判断,2014年年底,央行制定的存款保险赔付额度为50万元人民币。并解释说:根据2013年年底的存款情况进行了测算,能够覆盖99.63%的存款人的全部存款。这说明,在同一家银行系统内,只有0.37%的人存款超过50万元。我国目前的居民存款总额是50万亿左右,18岁以上成年人人口大概10亿左右,人均存款是5万。贫富差距清晰可见。

因为存款不代表个人净资产,可能存款人每个月要还银行房贷等,有的人还要减去负债,有的人要加上债权。所以真实贫富差距可能比这个还要大。

央行可以准确地拿出个人储户在国内各银行存款总额的分布图,不知道统计过没有,不公布给大众没关系,可以把数据给高层领导,在制定政策时提供参考。

寻迹之三:从个税调整论证数据看贫富差距

2011年,国家对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进行了调整。起征点定在了3500元,随后财政部官员在发布会上进行了解释。2011630日发布会上,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王建凡表示,减除费用标准由2000元提高到3500元后,纳税人纳税负担普遍减轻,体现了国家对因物价上涨等因素造成居民生活成本上升的一个补偿。工薪收入者的纳税面经过调整以后,由目前的约28%下降到约7.7%,纳税人数由约8400万人减至约2400万人。这就意味着,经过调整,约6000万人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只剩下约2400万人继续缴税。

这说明,在2011年全国工薪阶层只有7.7%的人税前收入超过3500元,这部分人有2400万。根据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末,我国就业人员总量达到76420万,其中,全国城镇就业人员总量35914万人;全国乡村就业人员总量40506万人。

也就是说,在2011年工资收入税前超过3500元的就业人口比例是2400/76420=3.14%;其中城镇就业人口比例是2400/35914=6.68%

跟物价相比,3500元无论怎么算都不高,可见收入差距。

寻迹之四:从学者的研究报告看贫富差距

201511月,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家庭金融研究部首席研究员李凤副教授最新调研成果显示,2015年中国家庭平均资产水平为91.9万元,比2013年增长两成。

2015年中国家庭总资产中,房产占比高达69.2%,这比美国的两倍还多。“这反映出我国的家庭资产的流动性非常弱。这和百姓对拥有房产的传统意识有关,同时也说明了大家的收入还不算高,没有更多的钱去配置流动性强的金融资产。”

中国的财富分配结构呈金字塔形,而日本就是属于中等收入家庭比例很高的稳定橄榄形。发布者认为,需要“扶持更多的低收入人群,中国的中等收入家庭才可能壮大。”

李凤表示,统计上总资产按金融资产、房产、工商业和其他资产构成。“2015年中国家庭平均资产较2013年增长20.2%,金融资产增幅最大,高达 59.4%。”她说,从调查结果看,家庭金融资产增长主要来自于风险资产的增长,尤其是股票和金融理财产品,与2013年比,股票增长了92.5%,而金融理财产品更是飙升至198.5%

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撰写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5》显示,近30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80年代初的0.3左右上升到现在的0.45以上。而据CFPS2012资料估算显示,中国家庭财产基尼系数1995年的0.45扩大到2012年的0.73。顶端1%的家庭占有全国约三分之一的财产,底端25%的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在1%左右。

除了收入和财产上的不平等之外,从教育机会到医疗保障,中国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整体呈现扩大趋势,不同人群在教育机会、健康保障等方面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寻迹之五:从新闻媒体的报道看贫富差距

新闻媒体前一阵有很多报道,各地的房叔、房姐的财产新闻。只需把他的财产跟你自己的比较一下,你就会得出结论,贫富差距到底有多大。报道出来的还只是一部分。还有国外的媒体报道的中国移民在外国的高消费,小留学生在国外的高消费,你就能比较出贫富差距。好像最近媒体对这方面报道的少了,其实大可没必要刻意回避这一问题,因为穷人仇富的并不多,只要你的财富来源正大光明,合理合法,怕什么?反倒是富人愚弄穷人的事例很多。

寻迹之六:从身边人的消费能力看贫富差距

最简单的办法,你还可以从身边人的消费能力比较出贫富差距,比如从买房、买车、买奢侈品,日常消费就可以清晰比较贫富差距。

统计真实的贫富差距其实很简单

央行和不动产登记机构就可以准确统计出每个中国人的真实财产情况和负债情况,贫富差距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党和政府已经打响扶贫攻坚战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20151127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截至去年底,全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习近平指出,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选好一把手、配强领导班子。会议期间,中西部22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

这是一次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的会议,必将载入史册。天佑中华,领导英明!我们有理由坚信,我国能够顺利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本文节选自作者新书《财富的秘密》,20163月出版,在亚马逊、京东网、当当网有售。 

 

 

话题:



0

推荐

史建勋

史建勋

36篇文章 3年前更新

科技金融学家、TFA专家 长期从事科研管理、宏观经济、科技金融、外汇市场等研究,新财富论的创建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