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经济学理论中的消费、投资和出口被称作拉动GDP的三架马车,在大部分人的眼里,它们都是财富的来源,其实不然。内需是指消费(个人和政府)和对内投资两部分,对于有明确边界的研究对象(国家、企业、家庭)来说,能够推导出内需不增加集体的财富总和,只消耗现有财富。近几年,国内一些宏观经济学者和媒体呼吁应该通过增加内需来拉动经济,这对国家财富的增长来说更是南辕北辙。厘清这一理论的误区对于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国富民强、人民币国际化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分析预测大宗商品价格和汇率走势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我们需要的是财富而不是创造财富的过程

先看两个故事

A.以前有个地主老财积蓄了许多金银财宝,而给他干活的长工,贫穷的一无所有。突然一天山洪暴发,那老财背起了他的金银珠宝,而长工环顾了一下破屋,只有几个刚刚蒸的还没来得及吃的窝头。没跑多远山洪下来了,两个人分别爬上两棵树。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过去了,长工饿了拿出窝头津津有味的吃着。地主开始还能忍,后来肚子饿得实在忍不住,提出用财宝换窝头。长工坚决不同意交换,于是地主抱着一口袋财宝饿死了,长工凭着几个窝头撑到洪水退去,活了下来。

B.春秋时期,齐王命令大臣们必须穿丝制衣服,但国内只准种粮食而不准种桑树。齐国蚕丝需求量大,价格上涨,邻近的鲁、梁等国纷纷停止种粮改种桑树。几年后,齐王又命只准穿布衣,且不准卖粮食给其他国家。结果,鲁、梁等国因饥荒而大乱,不战而衰,齐国坐享其成,使疆土得以扩张。

从两个故事中可以看出, 财富的标准是随着时间和环境而改变的,我们需要的终极财富是粮食等物品而不是金钱。既然要分析财富问题,就需要给财富下个定义。

1.财富的定义

财富:就是一段时期内,满足一定对象生存发展需要的必需品和提高生存发展质量的附加品。

这个定义虽然简单,但是对于分析财富问题很重要。必需品包括物品和服务,财富分有形财富与无形财富,有形财富包括土地、矿产、粮食、住房、黄金等,无形财富主要是生产力,也就是某一时间段内的生产能力,可传承的生产能力。服务是人提供的,从统计研究的意义上说,人可以看作是一种使用期很长的物品,跟汽车一样。唐太宗李世民说过:“用人如用器”,就是这个道理。为了论述的简便,后文中就用财富或者物品来表示,不再将服务单独列出。

2.财富的三个性质

1)财富的定义是有等级的。分必备财富和附加财富,分别对应定义中的必需品和附加品。必备财富是基本不变的,附加财富是会变化的。

2)财富的定义是有时间属性的。必须限定在一定的时期内,时间变了,衡量财富的标准也会变化的,当然变化的主要是附加财富,必备财富在价格上会有轻微变动。“喜新厌旧、见异思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年的初恋和崇拜的明星,对于现在的你来说吸引指数大打折扣,或如过眼云烟,甚至会反感。

3)财富的定义是分研究对象的。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由于文化、信仰、价值观、政策环境等不同,会有不同的标准。差别比较大的也主要是附加财富,“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王八看绿豆”,说的就是这个因人而异的性质。关于何是必备财富,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抽烟的人会认为香烟是必备财富,没有香烟活着没意思;嗜酒的人会认为酒是必备财富,一天不喝都不行;吸毒的人视毒品为必备财富,没有活不了。

以上定义和属性,对于分析研究财富问题很重要,因为有些分析研究经常混淆以上3个性质,造成分析结果的偏差和错误。

3.我们最终需要的是财富,而不是创造财富的过程

人类希望过上美好生活,需要是的财富,而不是创造财富的过程。因为在创造新财富的过程中是要消耗现有财富的,创造财富的过程也是艰辛的。这个跟投资与收益的关系一样,可能你消耗了现有财富,付出很大的辛苦和努力,却没有获得更多的财富。我们不能本末倒置,忘了最终目的,而去只追求过程。

二、GDP与财富的关系

社会总财富有两种计量方式,一种是数量法,一种是货币法。

数量法是按照类别分别计算一个国家有多少国土面积,有多少人口,有多少矿藏,有多少军队,有多少飞机。在1985年以前,我国政府调控经济,安排生产主要用这种办法。

货币法是将各种财富的数量乘以价格换算成金额,通过总金额进行比较。数量一般错不了,这里主要有一个价格失真的问题。如果人为地将某种物品价格定高,就会多计算财富总值,如果人为地压低某种商品价格,就会少计算总财富。

这两种财富的计量方法是静态的、存量的计量,不能反映一段时期内的各行业的生产能力和社会经济总的活力。

为了计量和比较社会经济总的活力,西方国家发明了GDP的概念。GDP是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国界范围内)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就是统计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社会工作量的一个指标,它只反映一定时期创造的财富和消耗的财富总量。GDP既包括社会新财富的增加,也包括社会原有财富的减少。消耗财富是GDP的主要构成,有些时候GDP的很大部分内容是在消耗财富。

GDP与财富的关系见下图,一个是流量(GDP),一个是存量(财富)。

 

1 GDP与财富的关系图

关于GDP的这一属性,西方宏观经济学是承认的。但是被我们引用之后,被一些经济学者和媒体给错误地引导到计量社会财富的概念上来,发挥了不好的作用。很多时候,GDP消耗的财富大于创造的财富,GDP不是越多越好,现实中很多GDP在大量消耗原有财富,例如由内需创造的GDP

三、内需不增加财富,只消耗财富

1.消费不增加财富总和,只消耗原有财富

这是经济理论的盲点,也是逻辑误区。这部分对于国家来说叫消费,对于企业来说叫内部关联交易,对家庭来说叫家务劳动。

这部分不增加总财富,因为研究对象一部分的收入是另一部分的成本。对于总财富的计算来说没有增加只会减少,是负和游戏。而且这部分可以不断细分到个人的自我服务内容,最终可以体现到对外服务收益差中。

为了便于理解,举个家庭的例子:一个家庭,有夫妻2人。

情况1如果原先夫妻2人都在外工作,每人每月各挣2000元。妻子外出工作挣工资,没时间做饭,他们家每天在饭店吃每月要花2000元,这时家庭的总财富来源是4000元,花费2000元,剩2000元。

如果妻子在家做家务、做饭,那么这个家庭的收入减少了2000元,但是吃饭的花费减少到500元(菜钱),最后剩余1500元。

难题出在妻子那部分家务工作如何计算,是否增加了财富?

A.妻子在外工作时,她的收入2000元是对外服务收益,家庭到饭店吃饭的2000元中有1500元是饭店的服务,有500元的菜钱是固定成本。她家的对外服务顺差是4000-1500=2500元。

B.妻子在家做家务时,她家的对外服务顺差是2000-0=2000元。固定成本菜钱500元,最后剩1500元。

总财富减少了,是因为妻子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价值(2000元),但是只提供了1500元市场价格的对内服务,她还有500元的对外服务能力没有输出。

问题:妻子在家做家务的劳动需要计算在家庭的财富增值中吗?

答案是不需要。

如果计算了,B情况会有以下结果:丈夫的工资2000+妻子的1500=3500元,减去买菜的花销500元,等于3000元。比A情况下还多了1000元,比B情况多了1500元,正好等于内部服务多计算的1500元,可见是多计算了财富。

 

情况2:其他条件不变,如果妻子外出打工只能挣1500

A.妻子在外工作时,总收入2000+1500=3500元,吃饭2000元,剩1500元。

B.妻子在家做饭时,总收入2000元,买菜500元,剩1500元。

这里有1500元市场价格的必备需求,是由外部饭店提供的还是内部提供的区别。

如妻子在外打工赚了1500元,使用饭店提供给家庭的必备服务花费了1500元,家庭对外服务差是2000+1500-1500=2000元。

如果妻子在家做饭,对外服务差是2000+0-0=2000元。

可见,内部服务增值不应该算在财富的总来源中,他只是外部服务的一种替代,只是财富同时增减相同大小的一种替代变化。不需要另计,否则会重复计算。  

情况3:如果妻子在外打工只能挣1000元,会如何呢

A2000+1000-2000=1000

B2000-500=1500

如果妻子对内服务的1500元也算上,那么

B2000+1500-500=3000元,这与实际情况不符。

这说明对内服务如果按照市场价格计算统计的话,会多算很多财富出来,这不符合事实。

3  情况3的财富计算表

情况4:如果妻子不具备外出打工的能力,会如何呢

A2000-2000=0元(妻子在家也不做饭、不干活)

B2000-500=1500元(妻子在家做饭)

这种情况是假设内部有必备需求,内部还有失业人员,失业人员还不具备对外服务的能力,如果失业人员不能满足内部必备需求,就要对外采购服务,增加进口,减少服务业出口顺差。这种情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少发生。

只有在这种情况,才看似内需增加了财富。其实不然,这种情况下不是内需增加了财富,而是减少了服务进口(或劳务外包),从而扩大服务业出口顺差增加了财富。

对于企业来说也一样。甲企业的物业部门,如果取消对内服务的话,对外服务挣乙企业的钱。那么甲企业也得租写字楼,一样得花钱,就是多少的问题。对企业来说,总财富没增加。如果内部服务也能创造财富的话,那么企业都搞内部服务得了,不对外了,都做物业部门的工作,关起大门,自我发展,这显然是不行的。会坐吃山空,很快倒闭。

消费不增加财富,他们只是必备服务需求外部采购的一种替代,记账科目的一种转移。因为这部分是必需的,不由自己人提供,也要向外购买,是固定成本。

2.对内投资不增加财富总和,只有对外投资收益才增加财富

对内投资的消费者是自己人,投资的收益是消费者的成本,赚的是自己人的钱。甲企业在国内投资赚的钱,是乙企业的和丙、丁等个人的,只是财富在转移而已,不增加社会总财富。甲企业的财务在自己企业内部把钱投资给物业部门盖锅炉房,对于甲企业来说财富没有增加,只是把现金换了个单位;锅炉房盖好后,相当于企业对外买了资产,变成了固定资产,这是要折旧的。

只有对外投资的收益,才是财富的增量。注意是对外投资获得了收益,如果对外投资亏损了,是不能增加财富的。企业对外买了块地,后来升值了,就是财富增加;对外投资买了个股份,后来分红了或者高价转让了,获得收益是财富增加值。这个道理,学过公司财务的都懂。

由此可见,消费不增加财富,对内投资也不增加财富。由二者构成的内需自然不会增加社会总财富,它对内提供的财富创造与机会成本(对外服务收益)顶多持平,是零和游戏;很多情况下是小于机会成本的,是负和游戏。内需不增加财富,只消耗财富。所以不需要低端水平的刺激和拉动,应该引导向高端转移。

可喜的是,20151111,国务院发布了《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和《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提出“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不断提高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为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支撑和持续动力”。

四、内需的意义

对内投资和消费都是内需,内需不增加财富总和,只消耗财富。那么,内需是否还有意义呢。

有意义!内需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养人保就业,满足内部必备需求,减少服务业进口

一个家庭、企业、地区或国家,它的一些内部必备需求和附加需求,总要有人提供,自己人不提供也得外部采购服务。通过内需养人保就业是个主要目的,因为不可能所有人都具备对外服务的能力,都到外部去挣钱。有时虽然自己人提供的服务不如购买的服务质量好,但为了节省资金和安置闲人,就内部采购了。

例如,家里的老婆做饭不好吃,但是她又没有出去打工的技能,你也不可能天天吃饭店,那样很费钱,家里的老婆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让她做饭,还能发挥点作用省点钱。

二是提高自己人可传承、可出口的生产力既服务业出口能力

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生产效率)的提高是长期的永恒追求。内需的第二个意义是能够提高自己人可传承、可出口的生产力,也就是内部练兵的意思。在对内投资和消费拉动的内需中,如果提高了自己人的生产能力,这个生产力必须是可传承、可出口的,那么这个内需就是有意义的。前面例子里的老婆如果通过几年在家做饭的实践,提高了做饭手艺,并且能到外面的饭店当厨师,一个月能挣1万多。那么,当年在家做饭的内需才有意义。

可传承、可出口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可传承就是通过内需培养锻炼的生产力,能够持续下去、继承下去,如果不能传承,只是暂时存在,就没有意义。前面例子里的老婆在家做饭,如果做饭手艺虽有提高但是起伏不定,时好时坏,就没有意义。或者是过几天,男主人又换了个老婆,新老婆还是不会做饭,那么原老婆也不可能教会她,这就叫不可传承。

可出口就是能够实现对外服务获得财富差。如果在家做饭的老婆手艺提高了,并且能够到外面的饭店当厨师挣钱时,才有财富增值意义。如果手艺虽然提高了,但是她不能出去工作,提供对外厨师服务,也没有财富增值意义,手艺也是浪费了。

我们经常说要提高服务业的比重,这个没错。但是要看我们的服务业能否培养锻炼提高出口服务能力。如果我们的内部投资和消费,培养和锻炼的都是一些餐饮、捏脚、洗浴、建筑工等第三产业能力就没啥价值了。因为这些能力没有国际竞争力,很难实现对外的服务获利,属于门槛很低的能力,靠这个国家和民族不会富强。

西方发达国家为啥富裕?是因为服务业出口很多。世界上各大评级公司、会计公司、咨询公司、律师所、影视传媒公司等都是西方国家的,啥时我们的服务业公司能够走向世界,那时我们就离富强不远了。

三是培育更节能高效的生产技术

前文例子中的老婆,如果通过一段时间在家做饭提高了手艺,每个月只花300元的成本,就能让全家人吃饱吃好,也十分有意义。这是内需的长远意义,关键是如何计算投入和产出的效益。如果为了培育一项新技术,全社会投入了100亿成本,结果每年就能节约1亿元的社会成本,就需要认真分析这种投入是否合算了。有可能5年后就有与此投入无关的更节能高效的替代技术出现,那当初100亿投资就没多少意义了。这也是考验政府投资引导水平高低的地方,只有决策科学、评价准确才能发挥作用。 

 

话题:



0

推荐

史建勋

史建勋

36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科技金融学家、TFA专家 长期从事科研管理、宏观经济、科技金融、外汇市场等研究,新财富论的创建者。

文章